重點項目 |
|
中國航天之父——錢學森
錢學森(1911年12月11日-2009年10月31日),男,浙江臨安人,生於上海,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,世界著名科學家,空氣動力學家,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,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,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,被譽為“中國航天之父”“中國導彈之父”“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”和“火箭之王”。 1934年,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。1935年,赴美進修。1955年,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,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,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、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、國防科工委副主任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、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、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。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,中國導彈、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。 |
大國脊梁——李四光
李四光(1889年10月26日-1971年4月29日),男,湖北黃岡人,地質學家、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。發現第四紀冰川遺址,其成果為第四紀地質、地理和氣候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,並對國家水文工程等建設作出了貢獻。創立地質力學,並以相關理論指導找煤、石油、鈾、地熱等能源及防治自然災害等。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。入選“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”1960-1969年英雄模範人物。 |
數學奇材——華羅庚
華羅庚(1910年11月12日-1985年6月12日),男,江蘇金壇人,中國科學院院士,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,中國解析數論創始人和開拓者,被譽為“中國現代數學之父”,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,國際上“華氏定理”“華氏不等式”等數學科研成果均以華氏命名。華羅庚主要從事解析數論、矩陣幾何學、典型群、自守函數論、多複變函數論、偏微分方程、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;並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難題、華林和塔里問題改進、一維射影幾何基本定理證明、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等。 |
人民科學家——南仁東
南仁東(1945年2月19日-2017年9月15日),男,滿族,吉林遼源人,射電天文學家,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、總工程師。他潛心天文學研究,堅持自主創新,負責編訂FAST科學目標,全面指導FAST工程建設,並主持攻克了索疲勞、動光纜等一系列技術難題,為FAST重大科學工程建設發揮了關鍵作用。榮獲“改革先鋒”、“人民科學家”、“最美奮鬥者”等稱號。 2017年9月15日,正是FAST落成啟用倒計時10天,南仁東因肺癌突然惡化,搶救無效,與世長辭。他用畢生的心血,實現了中國擁有世界一流水準望遠鏡的夢想。 |
伶仃洋上珠聯璧合——港珠澳大橋創新力量
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大嶼山、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的大型跨海通道,全長55千米,是中國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、標準最高、最具挑戰性的集橋、島、隧為一體的交通集群工程專案。是中國第一條外海深海沉管隧道、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、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,被譽為“新世界七大奇跡”之一。 大橋主體工程實行橋、島、隧組合,總長約29.6千米,穿越伶仃航道和銅鼓西航道段約6.7千米為隧道,東、西兩端各設置一個海中人工島(藍海豚島和白海豚島),猶如“伶仃雙貝”熠熠生輝;其餘路段約22.9千米為橋梁,分別設有寓意三地同心的“中國結”青州橋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“海豚塔”江海橋,以及揚帆起航的“風帆塔”九洲橋三座通航斜拉橋。 “珠聯璧合”不僅僅是大橋設計師們賦予的美好寓意,也不僅僅是“一國兩制”下連接三地的宏大手筆,更是粵港澳三方通力合作、產學研界共同協作、國際國內挑戰工程界“珠穆朗瑪峰”的最佳典範。 |
中國第一位女性諾貝爾獎獲得者——屠呦呦
屠呦呦(1930年12月30日-),女,浙江寧波人,藥學家。1951年考入北京醫學院藥學系,1955年畢業後,被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。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,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,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,201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。屠呦呦先後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“最美奮鬥者”等榮譽稱號。2019年,被授予“共和國勳章”。 |
第四紀科學與黃土科學嶺路者——劉東生
劉東生(1917年11月22日-2008年3月6日),男,天津人,生於遼寧瀋陽,地球環境學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,被譽為“黃土之父”。畢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,在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、第四紀地質學、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科學研究領域,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,使中國在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躋身世界前列,創立了黃土學。先後三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,2004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。 |
舉國之力,東方巨響—— “兩彈一星”
20世紀中期,是極不尋常的時期。隨著世界政治軍事格局的迅速變化,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國防成為共和國科技發展的首要目標。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式,高瞻遠矚,果斷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“兩彈一星”的戰略決策。 “兩彈一星”的研製,彙集了我國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科研人員、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,他們以身許國,義不容辭地擔負起了獨立研製發展核武器和導彈技術、打破超級大國核訛詐的神聖使命;他們遠離公眾視線,甚至隱姓埋名奔赴大漠深處,為研製“兩彈一星”推進國防建設貢獻出他們的卓越才華乃至生命。 |
大地之子——黃大年
黃大年(1958年8月—2017年1月),男,廣西南寧人,地球物理學家,中國“千人計劃”特聘專家。主要研究方向為超高精密機械和電子技術、納米和微電機技術、高溫和低溫超導原理技術、冷原子干涉原理技術、光纖技術和慣性技術。 |
雜交水稻之父——袁隆平
袁隆平(1929年8月13日-2021年5月22日),男,江西德安人,生於北京,農業科學家,雜交水稻育種專家,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,中國工程院院士。“共和國勳章”獲得者,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,被譽為“雜交水稻之父”。 |
數學明星——蘇步青
蘇步青(1902年9月23日-2003年3月17日),男,浙江溫州人,數學家、教育家、社會活動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。他發現了著名的“蘇錐”和“蘇鏈”,系統地發展了射影微分幾何的理論,是我國微分幾何學派的創始人,被譽為“東方第一幾何學家”。共發表了160多篇數學論文,出版了《微分幾何學》《射影曲線概論》等10多部著作,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、全國科學大會獎、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、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榮譽。2003年8月,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(ICIAM)設立“ICIAM蘇步青獎”,獎勵在數學對經濟騰飛和人類發展的應用方面作出貢獻的個人,這是第一個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國際數學大獎。 |
林業教育奠基人——梁希
梁希(1883年12月28日-1958年12月10日),男,浙江湖州人,林學家、林業教育家、社會活動家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。中國近現代林學和林業事業的接觸開拓者,提出了全面發展林業、發揮森林多種效益、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思想,親自深入調研,領導制定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林業工作方針和建設規劃,在全國範圍內初步建立了林業行政、科研、教育及生產體系,促進了新中國林業的蓬勃發展。長期從事松樹採脂、樟腦製造、桐油抽提、木材乾餾等方面的試驗研究,創立了中國林產製造化學學科。 |
凝心聚力築天宮——中國航天團隊
我國的航天事業始於1956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組建,以導彈工程起步,於1970年4月24日使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自酒泉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“東方紅一號”,成為繼蘇聯、美國、法國、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航天能力的國家。 |
打造國家名片——“華龍一號”
2015年5月7日,“華龍一號”全球首堆示範工程在福建福清核電站開工建設,採用EPCS總承包管理模式,中核工程也是總承包方。5萬多台(套)設備、165千米管道、2200千米電纜,上千人的研發設計團隊、5300多家設備供貨廠家、近20萬人先後參與了“華龍一號”專案的建設,協調、通聯工作量浩大,華龍建設者用自己的智慧,創造了核電建設史的奇蹟。 “華龍一號”從研發之初,就確定了“小核心、大協作”的合作模式,搭建了全球化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研發平台。中核工程、核動力院等研發設計單位,與清華大學、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高校、科研機構,以及14家外國機構和大學建立了研發合作關係,有效整合了技術資源,實現了強強聯合、優勢互補,最終圓滿完成自主先進型號開發的艱巨任務。 |